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陈燃轶事第2节(2 / 2)


  “好吧,那我们开始。”我迅速在脑子里构思了几个问题,打开录音笔放在桌上,“您是90后,在这条路上的同龄人可能博士还没毕业,而您已经被聘为教授了。对此会感到压力吗?”

  他身体前倾了一下,是有话要说的表现。

  我赶紧拿起笔记录。

  “压力会有,但不是来自年纪,您所说的同龄人跟我也没有可比性。”

  我刚写下几个字,听到后半句又停了下来。要不要这么嚣张,一点都不正能量我怎么写稿。

  “那您说的压力来自哪里呢?”只能顺着他的话头。

  “学术和教学的平衡问题。”他眼睛终于有神,看来碰到想回答的问题。

  但又突然笑了一下道:“不是学术和个人生活的平衡,你那天的提问就差一点点。”

  我稍微愣了下,还没想好怎么接话,他继续说了起来。

  “我每周12个课时,等下还有节课。我在教学上是缺乏经验的,而且也认为老师不能脱离课堂,所以有限的精力下,跟个人研究势必会有矛盾,当然了,很多老师都有这个平衡问题……”

  他讲的很认真,我边听边记。这一个问题还没说完,停下看了看表,时间已经到了。

  “今天来不及了。”他作势起身,“抱歉,再约时间?”

  我还在记录,笔动的飞快,抬眼看了看他,“可以,看您。”

  “就明天中午吧,楼下咖啡馆。”

  他动作很快,道个别就匆匆离开。剩我一边收拾东西一边苦恼。

  一个问题讲了20分钟,毋庸置疑就是他想表达的点。我越听到后面越清晰,这是想要改革,让教学归教学,研究归研究,现下学校两边都给硬指标,很多老师无法兼顾。

  不是没听过这种论调,也不否认其合理性。我其实完全赞同他的想法。

  但是这稿子不符合“归国任教建校爱校”的定调,跑偏了十万八千里,怎么写,能发得出去吗?

  啊,为何为难我胖虎。

  我只想轻松完成工作而已啊。

  太难了。

  第3章 相亲

  那天回家,我又把录音反复听了2遍,再次确认内容不符合主旨(按这么写就不用再跑学校了,蔡姐会提刀来见),最多放在结尾略带一笔。顾轶把大纲问题的回答也发了过来,一如我所料,重复表述用不了。

  这么一看,手上的采访素材,加上人物介绍凑数,满打满算也就能出500字,篇幅远远不够。

  于是我怒列15个问题,带着一种必胜的决心再次出发,会会我们的顾教授。

  ----

  我提前20分钟到达了咖啡店,特地找了一个靠里的位置,尽量营造安静的采访环境。坐定后把问题拿出来熟悉了几遍,试了试录音笔,一切就绪,边喝咖啡边等顾轶出现。

  没多久,抬头透过桌椅间隙看到他开门进来,时间刚好。这次顾教授没戴眼镜,穿了宽松的卫衣和运动裤,像赴一场普通约会。

  容易让人恍神啊,觉得自己是个等待男友下课的小女生。

  想什么呢陈燃!

  沉住气,我抬手示意。

  “你好”,他走过来,停在桌子旁边没有落座,目光扫了一圈,“方不方便换个位置?”

  “啊?”我自认为选了一个非常棒的座位。

  “坐那边如何?”他手指向门口。

  采访环境都要求尽量安静封闭,哪有人喜欢坐大门口,再说人来人往的我收音都成问题。

  不行,本人必须表达专业诉求。

  “我还是建议尽量靠里侧,采访环境好一些。”为增加士气,我也站起身。

  两个人相持不下,片刻他笑了,“不好意思,我明白,这是我的习惯问题。”

  都这么说了,而且他一直不落座,我也不好再坚持,只好依言移步门口。

  换个座位的功夫,我已经预感这次采访又要扑街。但是没想到,后面的采访顾教授非常配合,15个问题一条不差,内容充沛远远超出我的期待。

  聊完最后一个话题,我看了看表,已经过去1小时。

  “辛苦您了,非常感谢配合。”我收起录音笔,“后续我们摄影记者要来给您拍个照,哪天方便呢?”

  他往后一靠,沉吟片刻道,“拍照可能不太方便。”

  又来了又来了,又作什么妖!?

  我收拾东西的手一僵,不解夹杂着不满直接写在了脸上。

  “不方便?”

  “嗯,会给我带来困扰。”一本正经。

  他说的太严肃,我一时竟无言以对。一般来说,这种情况多出现在暗访或涉及新闻人物保护时,正常的专访极少有拒绝上镜的。

  顾轶一个大学老师,他照片满网上飞。新闻照片就不说了,还有七七八八的学生偷拍,什么“我最帅的男老师”之类,周末查资料的时候搜出一堆。